宣城房地产
宣房网小程序 手机访问
首页 二手房 租房 小区 学区 房价 地图找房 资讯 工具 数据 公积金 发布房源 预售许可 求购求租
新房日/月 成交均价(元/㎡)
6735/6686
昨日/本月成交量(套)
17/602
存量房上月成交均价(元/㎡)
6172
当月成交量(套)
207
新闻列表 宣房新闻 社区资讯 本市动态 区县动态 部省动态 通知通告 工作动态 图片新闻 廉政教育 村镇建设 规划建设管理 民生工程 诚信建设 园林绿化 房地产协会 建筑业协会 规划公示 规划展示

交流能够战胜隔阂——访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李寄嵎博士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02/18 点击量:925

 

在福建采访路过连江,司机说,这里离台湾很近,只有300多公里。后来大陆和台湾的地学家都纠正说,离台北最近的,是厦门。
山连山,水连水。海峡两岸,在两岸地学家看来,根本就在一个地质体上,而他们对这个地质体上的合作研究,按照李寄嵎博士的讲述,已经持续了20年。
这位台湾大学地质系博士,是海峡两岸地学姻缘的重要见证人。
记者:大陆和台湾的地学联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寄嵎:说起这段关系的开始,应该提到台湾大学地质系的杰出系友孙贤鉥博士。上世纪80年代,孙老在全球地球化学领域居领先地位。他非常希望两岸地质科学家能够联合起来,在全球地学上展示自己的真正力量。基于这种愿望,孙老非常乐意帮助大陆的地学年轻人,经常帮助他们改论文。
先生现在已经过世了。他生病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博士曾经想让他修改论文而又不好意思去打扰他,犹豫中将论文投到孙先生家中的信箱。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久,他就收到了孙先生的邮件,上面留下了孙先生密密麻麻修改的痕迹。
记者:我听中国地质学会的负责人介绍,您很早就是大陆地学家的朋友了。
李寄嵎:大概在1990年8月间,经过孙先生的介绍,我和我的师兄——现为台大地质系教授的钟孙霖博士一起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大陆地学家孙枢、丛柏林接触。我们都是搞玄武岩研究的,大陆东部和台湾的新生代玄武岩处在同一时代,所以很想做地质的对比工作。我们在北京参访了11天,然后和大陆地学家一起在福建、广东一带出了7天的野外。
记者:这应该算比较早的合作吧。
李寄嵎:据我所知,这是两岸地学家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合作研究。正因为是第一次,大家对这件事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见到了很多大陆地学家,他们都力促召开海峡两岸地学研讨会。
记者:这种力促有下文吗?
李寄嵎:有。1991 年1月,这个会议如愿举办,台大地质系组成十多人的地学代表团到福州参加研讨会,会后还进行了野外考察。这件事让台大的地学同仁大受鼓舞,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大陆地质资源非常丰富,深入研究,大有可为。
对于海峡两岸地学合作,这肯定是个良好的开端。1992年,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孙枢院士到台湾访问。我接待了他。当时台大地质系陈正宏教授(现为台湾基金委副主任)和我一起找孙枢院士商量,问有没有台湾自己组织经费到大陆进行科研考察的可能性。孙枢院士说,完全可以。
之后我们在台湾基金委做了一个为期3年的地学研究立项计划。之后从1992年到1998年,台湾先后在大陆展开2批共30多项地学研究计划。
记者:如果我们把这样良好的接触和合作协议作为海峡两岸地学联姻的第一阶段,我们不妨叫“相亲”阶段,后面有什么发展?
李寄嵎:1995年5月在台北举办了海峡两岸第一届地质科学研讨会之后,有一系列的会议陆续召开,对两岸地学合作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要说的一次重要会议,是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这次大会上,大陆地学在全球的地位有了相当明显的变化。会上,无论是科学论文还是科学考察,我们看到大陆地学家在研究和展示中开始采用新技术和先进仪器及材料。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两岸合作研究从那时走向了更繁荣阶段?
李寄嵎:那时候,有件事影响了台湾地学家到大陆开展科研的发展。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震惊世界的集集地震,这次地震对台湾地学影响巨大。台湾基金委鼓励科学家在地震科学研究上立项,一时间相当多的地学家开始转向研究地震地质、活动断层。这种转向,在今天看,卓有成效,经过10年的努力,台湾的地震研究从几乎是零走到了世界地震研究的前列,正是因为这种努力,台湾才有足够的能力在汶川地震后,迅速和大陆组成联合考察团。
记者: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您,是在2006年中国地质学会两岸三地华人地学研讨会上。
李寄嵎:那已经是第六届全球华人的地学研究会了。事实上,它的第一届,用的是另一个名字,即海峡两岸地质科学研讨会。那次会议由台湾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我当时是地质学会的秘书长。为了召开这次会议,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筹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会议很成功,当时大陆去了90多位地学家。1999年后,会议的范围扩展到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乃至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全球华人的地学大聚会。这个会议连续举办了六届,在台湾、北京、香港、内蒙古和美国都办过。
记者:两岸三地会议对海峡两岸地学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寄嵎:可以说,是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它成为两岸科学家避开政治进行学术交流绝好的平台。不间断的会议交流、互访交流,让两岸地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陌生变得熟悉,很多科学家甚至成为好朋友。我一直认为,交流能够战胜一切隔阂。有了交流,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记者: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海峡两岸地质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第二阶段,现在两岸地质科学家关系处在什么阶段?
李寄嵎:我认为是既激烈竞争又紧密合作的阶段。研究本来就存在竞争,但是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我们在一个地质体上,合作只能造成两岸地学家的双赢,这个道理,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我们都非常明白。
记者:两岸地学合作有成果吗?
李寄嵎:成果大了,太大了。两岸的学者互访和学生的交换,光台大一家,每年就有10多位。我们从1996年就在台湾基金委立项,开始招收大陆地学博士后。1998年过来第一位博士后,我们最近四年又接收了3位博士班学生过来学习。
记者:您经常来大陆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荐新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安吉:土地督察后续效力持续显现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等 国务院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 国土资源部制定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指导意见 新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明年实施 地科院2014年工作会议提出让科技更好支撑发展 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