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房地产
宣房网小程序 手机访问
首页 二手房 租房 小区 学区 房价 地图找房 资讯 工具 数据 公积金 发布房源 预售许可 求购求租
新房日/月 成交均价(元/㎡)
6735/6686
昨日/本月成交量(套)
17/602
存量房上月成交均价(元/㎡)
6172
当月成交量(套)
207
新闻列表 宣房新闻 社区资讯 本市动态 区县动态 部省动态 通知通告 工作动态 图片新闻 廉政教育 村镇建设 规划建设管理 民生工程 诚信建设 园林绿化 房地产协会 建筑业协会 规划公示 规划展示

探索科学重建路径 构建防灾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02/18 点击量:709

 

汶川地震旧伤未平,玉树地震再添新痛。汶川灾后重建2周年之际,恰恰是玉树地震发生4周之时,笔者曾经亲眼目睹汶川震前震后的场景,两年来我们时刻在反思汶川地震及其灾后重建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希望能对玉树的抗震救灾及其灾后重建有所借鉴。
我国大地震震源地分布概况以及汶川、玉树地震对比
据统计,20世纪全球共发生里氏7.0级及其以上的地震1700余次。1900年至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7.9级地震72次,8.0级以上地震11次,造成人员伤亡的8.0级以上的地震有7次。汶川8.0级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为唐山地震的2倍,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6922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我国8级以上大地震的震源地基本上都分布在五个区域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至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都与青藏高原有关,尤其都与中国地质百慕大—松潘—甘孜地块有关。汶川在松潘—甘孜地块的东南边界上,玉树在松潘—甘孜地块的南边界上,两者都属于内陆型地震,属同一构造应力场,均为板块运动产生压缩力,因压缩力产生应力积累造成。印度板块向北持续挤压,造成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地块之间产生压缩力,玉树地震就是羌塘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应力积累造成的;同时青藏高原一系列地块也向东挤压扬子地块,汶川地震就是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应力积累的结果。
但是,这两次地震发生所处的构造单元等级不同。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两大构造单元之间,而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块体之间。同时,其地震应力释放机制也不同。汶川地震处于盆山(四川盆地—龙门山)挤压边界,所以显示出明显的逆冲为主,是向东逆冲型;玉树地震处于盆山(羌塘盆地—巴颜喀拉山)走滑转换边界,所以显示出明显的走滑为主,是左行走滑型。此外,这两次地震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其次生灾害发生情况也不同。汶川地震区地形高差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容易发生而且影响严重;玉树地震区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坡度比汶川地区也缓,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次生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较弱。
从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来看,国内的地震监测应沿着活动断层带系统布置观测井,应更加重视内陆型地震机理研究和监测。
预防为主,重视地震常识普及和震前预测预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地震灾害,包括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无不警示我们:尽管我国十分重视灾害预防工作,早已提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但实际效果远不如预期。
地震预防是地震灾害管理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地震预防,就是在地震发生前,采取包括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我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预防为主”的宗旨就是要将一切可以减轻灾害的有效措施做在灾害发生之前。灾前措施做好了,自然灾害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不用或少用灾后措施。灾后措施只是一种补充措施,绝对不能替代灾前措施。国家应逐步加大对基础工作的投入,防震减灾应预防为主,综合防御,在普及地震常识的同时,重新认识地震预报的重要性。
历次地震灾害表明,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也没有形成规模,尤其对中、小及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建议不断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宣传科学防灾理念,把普及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纳入国民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汶川地震后,尤其是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数次大地震,使得“究竟地震到来前能否提前预报”这个问题受到关注。人们对地震预测预报成功的期望往往远高于现今地震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地震预测在一些条件下对一定类型的地震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或者说成功的预报。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还不能进行100%成功的精确预报。目前所说的成功预报只是在一些有利的条件下实现的个案。尽管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前未能作出相应的预报,但这并不能否定地震预报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学者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和实践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成功预报过1975年7.3级的海城地震,1976年7.2级的四川松潘地震,1994年5.8级的青海共和地震,1995年7.3级的孟连地震,1996年5.5级的巴塘—白玉地震以及1999年5.4级的岫岩地震等共21个5.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尽管如此,地震的准确预报依然是个需要不断探索的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建议多路探索,健全“长、中、短、临与震后”(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的预测预报体系,尤其是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工作体系。
技术与人才并重,构建地震救援长效机制
震后灾区常规通信工具全部中断,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给救援工作造成极大困难,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对此,建议在地震高危地区修建通信网络基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址问题,增强其抗震性能,并尽可能地扩大通信网络的承载量。与此同时,虽然遥感技术在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遥感技术还比较落后。建议政府增加对遥感技术的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外地震灾害实例表明,及时、高效地救援关键在于要有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同时还必须有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装备的队伍。尤为重要的是,地震救援机制要注重长效建设。在信息通畅、反应迅速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多渠道常备的应急机制,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到市、镇、乡、村乃至企业、社区,都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组建有实效的应急组织,并坚持适当的应急培训。
无论多么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和技术,都需要有人来操作和分析,当前我国地震专业人才匮乏,没有地震学专业,从事地震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也多是与地震有关联的专业人才,研究水平徘徊不前。建议国家地震局与大学联合设定地震学专业,培养地震学专业人才,使之投入到地震基础探测工作中去,加强类似“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等基础震害防御工作。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灾害保险制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荐新闻
市场格局新变化——中国矿业企业界人士感受国际矿业发展 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第4次部务会 自然资源部印发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 我国13省(区、市)矿业权设置方案编审完成 中铝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产业化 国土资源部发布《2009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标准国际研讨会召开 我国进一步做好煤矿生产能力登记公告工作
评论区